引起小兒/青少年濕疹的食物過敏與腸道健康的關聯

引起小兒/青少年濕疹的食物過敏與腸道健康的關聯

對於小兒/青少年濕疹,引起的原因有先天和後天因素:

先天因素:基因遺傳屬染色體(chromosome)「1q21」突變,可能導致皮膚組織蛋白的異常生長,形成多個洞,使皮膚容易受到細菌感染並引起發炎反應。此外,食物敏感也可能具有遺傳性。如果懷孕期間的婦女持續攝取致敏食物,這可能刺激其免疫系統產生大量的IgE抗體或IgG抗體。這些抗體可以透過母體傳遞到嬰兒體內,增加嬰兒患上食物敏感的風險。

後天因素:汗管堵塞是引起汗疹的主要原因,因此夏季通常是汗疹發作和復發的高峰期。如汗水刺激已受損的濕疹傷口,會引起痕癢和不適感,導致患者更頻繁地抓搔皮膚而破損、滲水。小兒和青少年較為好動,較容易出現運動時排汗,而又未有即時抹乾的情況。汗水長時間停留在皮膚上會令皮膚軟化,經磨擦後更易損傷,增加細菌性感染的機會。

食物和腸道在濕疹病情中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,濕疹並非單純的皮膚問題,醫學界普遍認為濕疹是因免疫系統過度反應而引致。人體約7成免疫細胞都在腸道,假如腸道微生態出現失衡,可能會增加全身出現炎症的機會,干擾免疫系統的正常功能運作,引發濕疹等自身的免疫機能疾病。同時,如經常進食導致身體出現過敏反應的食物,會增加炎症發生,而長期出現食物過敏亦會破壞腸道黏膜,增加其通透性,出現俗稱「腸漏症」更多未完全消化的食物大分子進入血液,不斷引起過敏反應。

一般常見可能引起或加重濕疹症狀的食物,如牛奶、雞蛋、大豆、花生等,但實際上每個濕疹患者有機會對不同食物有不同程度的免疫反應,如果沒有透過致敏源檢測,難以準確地透過觀察或撰寫食物日記方式去找出食物致敏源。

透過進行兩類型檢測,可以知道自身腸道的情況或是被那些食物影響,例如進行腸道菌群檢測,從而了解腸道微生態是否出現失衡情況。現時本港有技術可以透過少量糞便樣本,便可找出腸道內的益菌有否出現缺少,及病原菌有否出現過多情況。另外是進行食物致敏源檢測,可以考慮進行血液檢查以測量特定免疫球蛋白抗體的濃度,包括透過血液中IgE及IgG抗體濃度,分別找出導致即時性過敏及延遲性過敏的致敏源。

當了解腸道菌群平衡狀況後,便可針對性地對缺少的益生菌進行補充,同時從根源阻斷病原菌入侵(例如更頻密清潔家居、避免進食未煮熟食物)。近年有科學研究指出需持續補充益生菌最少9至12個月,益生菌才能更穩定地定殖在腸道內。在飲食方面,根據食物敏感報告結果進行戒口,可以減少進食可能引起免疫系統反應而導致過敏的食物,同時要注意營養攝取的均衡,促進身體的受損皮膚細胞進行修復。

皮膚護理方面,盡量選擇不含酒精及化學成份的護膚品,減低患處皮膚的負擔,同時都要留意護膚品成份是否含有引起自身過敏反應的致敏源(有些牌子會加入燕麥或蜜糖等成份進行保濕)。

香港大學免疫學 黃力偉博士